佛山顺德区简介

2025-01-02

引言

在广东这片充满活力与传奇的土地上,顺德区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作为佛山市下辖的关键区域,不仅在经济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实力,是广东 “四小虎” 之一,以雄厚的工业根基和发达的制造业著称,在美食与旅游方面更是独树一帜,让人倾心不已。那 “顺德” 这个名字究竟承载着怎样的渊源?这片土地如今又有着怎样的人口风貌?又有哪些令人流连忘返的景点和垂涎欲滴的美食呢?让我们一同走进顺德,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一、顺德之名:历史的馈赠

顺德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渊源可追溯至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彼时,这片土地乃是百越之地,原住民们在此过着与山水相依、渔猎农耕的生活。随着朝代的更迭,顺德的归属也历经变迁,秦代时隶属南海郡番禺县,隋代则归属于从番禺县分出的南海县,五代南汉时期,它成为南海县分出的咸宁县的一部分,直至宋初,才又重新并入南海县,元代及明初,沿袭宋制。

直至明景泰三年四月二十七日(1452 年 5 月 16 日),顺德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时刻。彼时,朝廷为强化统治,将南海县的东涌、马宁、西淋、鼎安 4 都 37 堡及新会的白藤堡划出,设立顺德县。据《郡县释名》记载:“曰顺德者,以去逆得名,取顺化归德之义也。”“顺天威德”,这便是顺德之名的由来,寄寓着统治者期望此地百姓顺从天朝的威德,安守本分,社会和谐稳定。此后,顺德县历经明清两代,均属广州府管辖,在漫长岁月中积淀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底蕴。

民国初年,顺德隶属粤海道,1920 年废道后直属广东省管辖。新中国成立后,1950 年,顺德划入珠江专区,1952 年属粤中行政区,1956 年隶属佛山专区,1970 年起属佛山地区,1983 年 6 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后,隶属佛山市。1992 年 3 月 26 日,顺德撤县建顺德市,开启城市化快速发展新篇章;2002 年 12 月 8 日,顺应时代发展需求,顺德撤市改为顺德区,成为佛山市重要的组成部分,持续散发着独特魅力,书写着辉煌篇章。

二、顺德人口:繁华的基石

时光流转至 2023 年,顺德这片土地上的人口风貌又有了新的篇章。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末,顺德区常住人口总数达 323.78 万人,城镇化率高达 98.63%,城镇人口总数为 319.34 万人,已然是一片高度城镇化的繁荣景象。而户籍总户数为 49.6034 万户,户籍人口总数为 166.3769 万人,乡村人口总数仅 1.9157 万人,男性人口总数为 0.481 万人,女性人口总数为 0.519 万人,性别比例相对均衡。从年龄结构来看,0 - 17 岁人口总数为 0.251 万人,18 - 34 岁人口总数为 0.204 万人,35 - 59 岁人口总数为 0.372 万人,60 岁以上人口总数为 0.173 万人,呈现出一定的年龄层次分布,劳动力资源依旧充沛。这一年,顺德区出生人口总数为 1.7088 万人,死亡人口总数为 1.0205 万人,出生率为 10.4‰,死亡率为 6.2‰,自然增长率为 4.2‰,人口自然增长态势平稳。

回首过往,顺德人口的增长轨迹清晰可循。自明代建县以来,顺德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水网地带,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利于农耕与商贸,人口便逐步集聚繁衍。近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顺德宛如一颗经济发展的新星迅速崛起,以制造业为龙头,家电、家具、机械装备等产业蓬勃兴盛,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着五湖四海的人才纷至沓来,人口数量持续上扬。

在这人口变迁的浪潮之中,诸多因素相互交织。经济的强劲发展无疑是核心驱动力,大量的工厂、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吸纳了本地的劳动力,还对外地务工人员散发着强大的磁吸力,使得外来人口源源不断地涌入,为顺德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同时,当地政府推行的人才引进政策、户籍制度改革等举措,也为人才扎根顺德、安居乐业提供了诸多便利,让更多有志之士得以在此一展拳脚,实现梦想。

人口的汇聚为顺德带来的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长,更是全方位发展的蓬勃动力。一方面,充足的劳动力为产业的持续壮大提供了坚实后盾,确保了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的优势地位得以稳固,同时也为新兴产业的孕育与成长给予了滋养;另一方面,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人才的汇聚,碰撞出多元文化的火花,为顺德的科技创新、文化繁荣注入了新鲜血液,让这片土地在时代的浪潮中始终勇立潮头,向着更高的目标奋勇前行。

三、顺德美景:自然与人文的交响

(一)顺峰山公园:城市绿肺

作为顺德 “新十景” 之一,顺峰山公园宛如一颗绿色明珠镶嵌在佛山市顺德新城区西北部的太平山麓。这座占地面积达 8209 亩的公园,以其恢弘的气势与秀美的景致吸引着无数游客纷至沓来。它不仅是一座集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旅游景区,更是当地市民日常休闲的绝佳去处,承载着城市的活力与人们的欢乐。

步入顺峰山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座享有 “中华第一牌坊” 美誉的三跨式巨型中式牌坊。这座牌坊巍峨耸立,气势磅礴,其上精美的雕刻工艺令人叹为观止。龙凤呈祥、花鸟鱼虫等图案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彰显着岭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每一道纹理、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与智慧,让人不禁驻足良久,细细品味。

沿着园内的道路前行,便能欣赏到诸多别具一格的岭南园林景观。蕴文轩、汀芷园等园林建筑错落有致,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清幽雅致的氛围。园内的桂畔湖波光粼粼,湖水清澈见底,倒映着岸边的绿树繁花,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沿着环湖通道悠然漫步,微风拂面,带来阵阵清新的气息,让人身心愉悦,尘世的喧嚣与疲惫仿佛瞬间消散。

若是时间充裕,不妨从北门进入,沿着推荐路线开启一场深度游:先来到牌坊下,感受其雄伟壮观,拍照留念,记录这震撼人心的一刻;接着前往蕴文轩,欣赏书法、绘画展览,沉浸在艺术的海洋中,提升审美与文化素养;而后漫步至汀芷园,穿梭于古色古香的建筑与繁花似锦的园林之间,寻找那座备受欢迎的汀芷楼,打卡拍照,定格美好瞬间;最后从南门离开,结束这场难忘的顺峰山之旅。

值得一提的是,顺峰山公园还经常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无论是热闹非凡的民俗展览,还是激情四溢的文艺演出,亦或是充满趣味的亲子活动,都为这片美丽的自然风光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让游客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感受顺德人民的热情与活力。

(二)清晖园:岭南古韵

清晖园,这座位于顺德区大良街道清晖路 23 号的古典园林,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园林史上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作为中国十大名园之一,以及广东清代四大名园之首,它始建于明朝万历丁未(1607 年),原为状元黄士俊的私人园林,后经龙氏家族数代人的精心雕琢与悉心经营,逐渐形成了如今这格局完整、中西合璧的岭南园林典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清晖园占地面积达 22500 平方米,园内布局精巧,采用 “大园包小园” 的独特设计,分为前园、旧园、新园三个部分。前园的悦雅轩展厅、八角壁裂池、启明居等景点,犹如一篇篇优美的序言,引领游客缓缓走进这座园林的历史深处;旧园中的澄漪亭、碧溪草堂、六角亭、船厅等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园林各处,亭台楼阁与碧水绿树相互映衬,尽显岭南水乡的温婉柔情;新园的留芬阁、状元堂、沐英涧等景点,则在传承古典韵味的同时,融入了新时代的元素,为园林注入了新的活力。

园内的建筑更是独具特色,集亭、榭、厅、堂、轩、馆、楼、阁、廊、舫等多种古典园林建筑形式于一体,每一处建筑都凝聚着工匠们的高超技艺与智慧心血。船厅作为清晖园的主体建筑,仿照珠江画舫 “紫洞艇” 而建,两层楼舫造型别致,前半部三面临水,船首的平桥恰似跳板与岸相连,虽为旱船,却仿若能在碧波上轻盈航行,让人不禁遥想昔日珠江上舟楫往来的繁华景象;碧溪草堂古朴典雅,屋内的木雕、砖雕、石雕精美绝伦,展现着岭南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置身其中,仿佛能听到岁月的回响,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气息;澄漪亭临池而立,飞檐翘角倒映在澄澈的池水中,与水中的荷花、游鱼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动静相宜的绝美画卷。

清晖园不仅建筑美轮美奂,还珍藏着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园内栽种有 200 多种植物,其中不乏多棵百年古树、中外名木,它们宛如忠诚的守护者,见证着园林的兴衰变迁。此外,还有李兆洛、李文田、何绍基等书法大家的墨宝留存于此,这些珍贵的书法作品或悬挂于厅堂楼阁,或镌刻于碑石之上,笔走龙蛇间尽显文人风骨,为园林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游览清晖园,最佳的方式便是放慢脚步,悠然品味。建议穿着古装前来,当你身着飘逸的汉服,漫步于曲径通幽的园林之中,举手投足间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融为一体。在船厅前,你可以想象自己是一位古代的文人雅士,凭栏远眺,吟诗赋词;于碧溪草堂内,静坐在古朴的桌椅旁,感受那份宁静与悠然;在澄漪亭中,聆听微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观赏池水中的涟漪荡漾,让心灵得到彻底的放松与滋养。

(三)逢简水乡:诗意水乡

在顺德的西南部,隐匿着一处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 —— 逢简水乡。这片水乡的历史犹如一首悠长的民谣,可追溯至西汉时期,彼时,逢简已有人聚居,岁月悠悠,它逐渐发展成为 “桑基鱼塘” 的重要基地,孕育出了繁荣的农耕文明。

当你踏入逢简水乡,仿佛瞬间踏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诗意世界。纵横交错的河道宛如大地的脉络,蜿蜒流淌在古朴的村落之间,河水清澈见底,悠悠倒映着岸边的古桥、古树、古屋,如梦如幻。那一艘艘轻盈的小船,摇曳在碧波之上,船头剪开平静的水面,泛起层层涟漪,仿佛在诉说着水乡千年的故事。

水乡内保存着众多古老而精美的建筑,每一座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岁月的沧桑。金鳌桥横跨于河道之上,这座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古桥,以其精美的石雕工艺闻名遐迩。桥栏上的石狮子形态各异,威风凛凛,仿佛在守护着水乡的安宁;桥身两侧的花卉、人物雕刻栩栩如生,历经风雨洗礼,依然清晰可辨,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巧夺天工。明远桥同样历史悠久,建于宋代,是顺德现存最古老的石桥之一,它宛如一位沉默的智者,见证了水乡的兴衰变迁。站在桥上,俯瞰悠悠河水,远处的炊烟袅袅升起,一幅悠然闲适的水乡生活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除了欣赏美景,逢简水乡还有诸多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和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等待着游客去发现。水乡人家私房菜以其鲜美的口味、地道的做法,让食客们大饱口福,品尝到最纯正的顺德风味;御煌金牌煲仔饭,米饭粒粒分明,焦香四溢,搭配上丰富的配菜,香气扑鼻,让人回味无穷。此外,还有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如手工编织的竹篮、细腻的剪纸、古朴的木雕等,这些手工艺品不仅蕴含着水乡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更是一份份独特的旅行纪念品,承载着游客对逢简水乡的美好回忆。

逢简水乡的民俗活动同样丰富多彩,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增添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每年的五人龙舟竞赛和传统龙舟竞速赛,是水乡最盛大的节日庆典。届时,河道两岸人声鼎沸,彩旗飘扬,一艘艘龙舟如离弦之箭,在水面上飞驰而过,鼓手们激情澎湃地敲击着鼓面,为队员们呐喊助威,桨手们齐心协力,奋勇划桨,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展现出逢简水乡人民团结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四、顺德美食:舌尖上的盛宴

(一)双皮奶:甜品明珠

在顺德美食的璀璨星空中,双皮奶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明珠之一。这道甜品的诞生,源自一个充满生活智慧的偶然。1925 年,顺德大良近郊白石村村民董孝华,以养水牛、挤牛奶、做牛乳饼为生,彼时,多余的牛奶因难以保鲜常被无奈倒掉。一次偶然的尝试,他将刚挤出的牛奶用猛火煮熟,发现熟牛奶冷却后表面会结一层甘滑的奶皮。灵机一动之下,他把奶液倒出,加入鸡蛋和白糖调配,再灌回碗中用文火炖煮,于是,口感更为香甜醇厚,拥有双层奶皮的双皮奶就此问世。起初,董孝华将其命名为 “加皮奶”,后来觉得 “双皮奶” 更为响亮,这个名字便一直沿用至今。

正宗的双皮奶,制作工艺考究,犹如一场精细的艺术表演。全程手工制作,需历经近两个小时、四道关键工序。首先,选用本地新鲜水牛奶,将其煮沸倒入碗中,待其自然冷却,表面便会结出第一层如凝脂般的奶皮,这一步被形象地称为 “摊皮”。接着,用竹签轻轻戳破奶皮,将奶液缓缓倒出,留下奶皮在碗底,宛如守护珍宝的卫士。随后,向倒出的奶液中加入新鲜鸡蛋蛋清和适量白砂糖,充分搅拌均匀,再用滤网仔细过滤,去除杂质,确保口感的细腻顺滑。最后,将过滤后的奶液慢慢灌回留有奶皮的碗中,以保鲜膜封口,用牙签扎一小孔透气,放入锅中隔水炖煮。先用大火将水烧开,随即转小火慢炖约 20 分钟,火候的精准掌控至关重要,恰似雕琢艺术品的大师精雕细琢,方能成就一碗完美的双皮奶。出锅后的双皮奶,上层奶皮甘甜,入口即化,如同清晨的薄霜;下层奶皮香滑,醇厚浓郁,仿若丝滑的锦缎,中间的奶冻细腻嫩滑,奶香与蛋香交织缠绵,甜而不腻,每一口都仿佛是舌尖在云朵上轻盈舞动,带来极致的享受。

在顺德,有几家双皮奶店铺堪称经典,是食客们必去的打卡圣地。民信老铺,作为双皮奶制作技艺的传承典范,自 1930 年创立以来,始终坚守传统工艺,选用优质水牛奶,每日新鲜制作。这里的双皮奶口感醇厚,奶香四溢,原味双皮奶保留了最纯正的风味,让食客们品尝到百年前的经典味道;而创新口味如杨枝甘露双皮奶、榴莲双皮奶等,则为传统甜品注入了新的活力,满足了不同食客的味蕾需求。仁信双皮奶店同样历史悠久,始创于 1952 年,其双皮奶以嫩滑著称,入口即化,奶香与蛋香完美融合,甜味恰到好处,不油不腻,让人回味无穷。华盖路步行街店是游客们品尝双皮奶的热门之选,店内装修古朴典雅,充满了岭南风情,在享受美味的同时,还能感受浓郁的地域文化氛围。

品尝双皮奶时,还有一些搭配小技巧,能让美味加倍。搭配新鲜水果,如芒果、草莓、蓝莓等,水果的酸甜多汁与双皮奶的香甜醇厚相互映衬,既能解腻,又为口感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每一口都充满了清新与甜蜜;加入红豆、绿豆等豆类,软糯的豆类与嫩滑的双皮奶形成有趣的口感对比,同时豆类的清香还能提升整体的风味,让味蕾沉浸在一场美妙的邂逅之中;若是喜欢香脆口感,撒上一些烤杏仁片、椰蓉或奥利奥饼干碎,当牙齿咬下的瞬间,酥脆与嫩滑交织,香甜与香脆碰撞,为这场味觉盛宴奏响一曲美妙的乐章。

(二)顺德鱼生:鲜爽一绝

顺德鱼生,素有 “中华美食活化石” 之称,是当今世界两大生食流派之一,与日本刺身齐名,其历史如同一部厚重的古籍,可追溯至 2000 多年前的南越时期,彼时,吃鱼生便是古南越人和古疍民 “生食” 的遗风之一。顺德作为 “南越之雄” 吕嘉的故乡,对南越食俗传承最多,又因地处水乡,盛产塘鱼,气候湿热,使得顺德先民对爽滑鲜嫩、口感清爽的鱼生情有独钟,历经岁月的沉淀与融合,逐步形成了风行唐宋的顺德鱼生。

制作顺德鱼生,选料与刀工堪称关键,犹如一场精细的艺术创作。选料上,极为讲究,一般选用重约 750 克的海鲩,且需是在网箱养的活水鱼,太大则肉质老而粗糙,太小则味淡肉散。鱼的鲜活程度更是重中之重,只有活蹦乱跳的鱼,才能保证鱼生的鲜美弹牙。宰杀时,采用独特的放血工艺,在鱼下颌处和尾部各割一刀,随后将鱼放回水中,让其在游动中鲜血流尽,再挂起约 10 分钟,如此处理后的鱼片方能洁白如雪,毫无瘀血。刀工更是精妙绝伦,师傅手持轻巧薄快的桑刀,以 “快、准、稳” 的手法放血切片,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每一片鱼生都薄如蝉翼,晶莹剔透,在阳光或灯光下闪烁着迷人的 “彩虹” 色泽,仿佛是艺术品般精致。

鱼生的配料同样丰富多彩,犹如一场色彩斑斓的盛宴。金黄的炸粉丝、麻花、花生米,为鱼生增添了香脆的口感;青的辣椒丝、紫的炸芋丝、洋葱,橙的九制陈皮,白的芝麻、墓头,赤的胡萝卜,各种颜色相互交织,不仅视觉上令人赏心悦目,口感上更是层次分明,相互映衬。而柠檬叶丝则堪称鱼生的 “灵魂伴侣”,冰清玉洁的鱼生上点缀着绿丝绒般的柠檬叶丝,宛如冰原上几丛绿茵,入口瞬间,冰爽之感扑面而来,满口生津,去腥增香,将鱼生的鲜美提升到极致。

食用顺德鱼生时,还有着独特的仪式感,名曰 “捞起”。众人合力将鱼生与各种配料拌匀,齐声高呼:“捞得风生水起!” 这一喊,喊出了顺德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随后分而食之,尽享美味。如今,为了让食客吃得放心,顺德在鱼生制作的食品安全管控上煞费苦心。2019 年年底发布的全国首个全产业链管控技术规范鱼生团体标准 ——《顺德鱼生全产业链管控技术规范 草鱼部分》团体标准,为鱼生从养殖到餐桌的全过程保驾护航。每一条鱼都有专属 “身份证”,可溯源查询,鱼生制作在玻璃间进行,明厨亮灶,搭配检测报告,确保食客品尝到的每一口鱼生都安全无虞。

(三)伦教糕:米香四溢

伦教糕,这道起源于顺德伦教镇的传统糕点,宛如一位温婉的岭南佳人,在美食的舞台上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其历史地位举足轻重,早在清咸丰年间成书的《顺德县志》便有记载:“伦教糕,前明士大夫每不远百里,泊舟就之。” 可见其在当时就已声名远扬,备受推崇。

制作伦教糕,原料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选用优质籼米粉,搭配白砂糖、酵母等,通过传统的发酵工艺,让平凡的食材发生奇妙的变化。首先,将大米洗净、磨细、压干,冲入烧开的糖浆水内拌匀,冷却后加入适量糕料,静候发酵。这一过程犹如等待一场甜蜜的蜕变,时间长短需根据天气冷暖灵活调整,一般在 10 小时左右。待粉浆发酵至表面满布泡沫,拨动如冷水泛泡状,便是蒸糕的最佳时机。将粉浆倒入垫了湿布的笼内,开水上锅,大火蒸约 20 分钟,热气腾腾中,伦教糕逐渐成型。出锅后的伦教糕,糕体晶莹雪白,表层油润光洁,宛如一块温润的美玉;内层小眼横竖相连,均匀有序,恰似蜂巢般精巧。质爽韧而润滑,咬上一口,Q 弹软糯,米香四溢;味甜冽而清香,略带微酸的独特风味,源自发酵产生的乳酸,恰到好处地刺激着味蕾,让人欲罢不能。

在顺德,购买伦教糕的地点众多,无论是街头巷尾的传统糕点店,还是热闹集市的小吃摊位,都能寻觅到它的身影。欢姐伦教糕店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伦教糕制作技艺的传承者,店内的伦教糕坚持传统工艺,手工制作,品质上乘。除了经典的白糖伦教糕,还推出了创新口味,如红豆伦教糕、桂花伦教糕等,满足不同食客的口味偏好。当你走进店内,浓郁的米香扑鼻而来,让人瞬间陶醉在这甜蜜的氛围之中。

关于伦教糕,还有一个动人的传承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伦教镇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女子,为了给家人制作一道美味又易消化的糕点,她反复尝试,利用家中的大米、白糖和自制的酵母,经过多次摸索,终于创制出了伦教糕。起初,这道糕点仅供家人享用,后来,邻里乡亲品尝后赞不绝口,纷纷向她请教制作方法,于是,伦教糕的制作技艺便在当地逐渐流传开来,经过一代又一代糕点师傅的传承与改良,成为了如今家喻户晓的顺德名点。

五、结语

顺德,这片充满魅力与传奇的土地,名字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人口汇聚着发展的活力,美景交织着自然与人文的韵味,美食散发着诱人的芬芳。它宛如一位内外兼修的雅士,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蓬勃的现代气息。从古典园林到水乡古镇,从清甜双皮奶到鲜美的顺德鱼生,每一处风景、每一道美食,都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顺德的故事,是一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传奇。它用独特的魅力向世人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也展示着当下的活力与未来的无限可能。倘若你还未曾踏上这片土地,那不妨背上行囊,即刻出发,亲身去感受顺德的独特风情,相信你定会沉醉在这片岭南水乡的韵味之中,收获一场难忘的旅行记忆,见证顺德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