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觅食记:不可错过的十大小吃盛宴

2025-04-07

双皮奶:顺德的甜蜜传奇

双皮奶,作为顺德的经典甜品,宛如一段甜蜜的传奇,承载着佛山独特的饮食文化。它起源于清朝末期的顺德,传说一位农民在制作早餐时,意外创造出了这道美味。当时,他将牛奶煮沸后放置一旁,冷却后发现表面结了一层奶皮,出于好奇,他又在奶皮上倒入一层奶,经过一番尝试,双皮奶就此诞生。

制作双皮奶的工艺精细且讲究。首先,选用优质的水牛奶,这种牛奶油脂丰富、奶香浓郁,是制作双皮奶的关键。将水牛奶小火慢煮,不能煮沸,否则不易结皮。煮好后倒入碗中,待热气散去,鲜牛奶表层会自然结出一层奶皮。用筷子小心地将奶皮刺穿,缓缓把碗里的奶倒出,此时奶皮留在碗底。接着,在倒出的牛奶中加入适量蛋清和白砂糖,轻轻搅匀,再沿着碗边慢慢倒回原来的碗里,让原来的奶皮慢慢浮起。最后,放入蒸锅蒸熟,不久后便会结出第二层皮,双皮奶也就大功告成。

品尝双皮奶,是一场舌尖上的美妙旅行。上层奶皮甘香浓郁,散发着诱人的奶香;下层奶皮香滑润口,如丝般细腻。舀一勺放入口中,双皮奶细腻嫩滑,入口即化,甜而不腻,奶香与蛋香相互交融,在口腔中缓缓散开,留下悠长的回味 。无论是在炎炎夏日,来一碗冰镇双皮奶,感受清凉甜蜜的滋味;还是在寒冷冬日,品尝一碗温热的双皮奶,让温暖与甜蜜在心头蔓延,都是无比惬意的享受。如今,双皮奶不仅在佛山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还走向了全国各地,成为人们喜爱的经典甜品之一。

西樵大饼:三百年的松软之约

西樵大饼,作为佛山传统小吃的杰出代表,有着一段跨越了悠悠三百多年岁月的动人故事,它是广东四大名饼之一,在佛山的饮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相传,西樵大饼的诞生与明朝弘治年间的吏部尚书方献夫有关。一天清晨,方献夫准备上朝,却发现仆人还没准备好早点。他来到厨房,看到案板上有发酵好的面团,便灵机一动,让厨子在面团中加入鸡蛋和糖揉匀,制成大饼放在炉子上烤。没想到,烤出来的饼松软甘香,十分美味。方献夫上朝时带着饼,同僚们闻到香味,纷纷询问,方献夫便称这是西樵大饼。此后,西樵大饼的制作方法逐渐流传开来。

西樵大饼的制作工艺独特,选用西樵山清泉是其关键。这清泉水质清澈、甘冽,为大饼赋予了独特的风味,是其他地方难以复制的秘诀。制作时,先把面粉、清水、鲜酵母混合,待其发酵成为面种,这个过程需要耐心等待 1 - 2 天,让面团充分发酵,产生丰富的滋味。之后,在面种中加入剩余的面粉、猪油、食粉、枧水等,一起搅匀成为面团。面团需要反复揉搓,使其均匀细腻,这样才能保证成品的质量。接着,将面团搓成扁圆形,放入已洒上扑面粉的饼盘内,再在饼面上撒上扑粉,最后入炉用中火烘烤。刚烘制出来的西樵大饼,表面会有一层薄粉,这不仅是它的特色,也是判断其新鲜度的标志,如果大饼外层的粉没有了,说明大饼可能已被人动过。

西樵大饼外型圆大,大者有 2 市斤,一般也重半斤,还有一两左右的小饼,满足了不同食客的需求 。它颜色白中微黄,饼面光滑,不起焦,仿佛一轮微微泛黄的满月,散发着诱人的光泽。入口时,那松软的口感令人惊艳,仿佛云朵在口中散开;清香甜滑的滋味,伴随着淡淡的麦香和清甜的味道,瞬间在口腔中弥漫开来,食后不觉干燥,可与鸡蛋糕比美,却又有着自己独特的风味。在西樵镇,西樵大饼不仅是当地人日常喜爱的美食,更因其形如满月,寓意花好月圆,成为嫁娶喜庆、逢年过节时馈赠亲友的佳品,承载着人们美好的祝福。如今,除了传统的西樵大饼,市场上还出现了蛋奶型西樵大饼等新品种,它们更加松软,有的还采用双层夹心的形式,加入奶油等馅料,吃起来更加可口,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口味需求。

高明濑粉:爽滑的味觉诗篇

高明濑粉,作为佛山著名的地方传统小吃和特产美食,宛如一首爽滑的味觉诗篇,萦绕在高明人的记忆深处,也吸引着各地食客前来品尝 。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嘉靖年间,至今已近 500 年,在高明人的饮食习惯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制作高明濑粉,工序颇为繁杂,饱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首先要精选晚造水稻中的合水黄谷米,这种米做出的濑粉口感独特。将米杵粉晾晒后储藏,制作时,把米粉取出,和米粉的水需精准把握火候,水温过高米粉会过熟,影响口感。待米粉揉搓成团,再缓缓加水,直至米糊香滑,能顺畅滑过七孔濑粉瓯的小孔。煮濑粉的水同样有讲究,约 95℃以上的 “虾眼水”,即水即将沸腾,微小气泡从锅底冒出时,将米糊滑入最为适宜。当米糊从七孔濑粉瓯滑入装满水的铁锅,濑粉开始定型,水沸腾后,濑粉煮好,接着还要经过冷河、晾晒等步骤,才能成就米香四溢、光滑弹牙的濑粉 。

高明濑粉的配料丰富多样,为其增添了丰富的口感层次。通常会佐以葱、姜、蒜、花生、头菜、蛋丝、煎鱼饼、猪肉、牛腩等,再浇上慢火细熬的高汤 。每一种配料都经过精心处理,花生香脆、头菜咸香、蛋丝嫩滑、鱼饼鲜美,与软、韧、爽、滑的濑粉搭配在一起,相得益彰。一口下去,米香味在口腔中散开,接着是各种配料的独特味道依次呈现,最后是浓郁鲜美的高汤滋味,令人回味无穷。

在高明,濑粉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好的寓意。因其长长的形状,象征着长长久久、美满幸福,所以在逢年过节、嫁娶升学、中秋年夜等喜庆日子,濑粉都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 。从 2007 年开始,高明每年都举办 “万人濑粉节” 活动,如今已成为特色鲜明、闻名海外的民俗文化新品牌,每年吸引超 10 万海内外游客前来高明品尝美食、旅游消费。在濑粉节上,人们欢聚一堂,共享这道美味,感受着浓厚的节日氛围和家乡的温暖。无论是在热闹的濑粉节,还是在日常的街头巷尾,高明濑粉都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人们心中难以忘怀的家乡味道 。

九江煎堆:金黄酥脆的年节之味

九江煎堆,这道诞生于广东南海九江镇的传统特色风味小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佛山的美食星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它不仅以其独特的外形和口感令人难以忘怀,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佛山饮食文化的重要象征。

九江煎堆首创于南海县九江镇,其历史可追溯至唐朝,当时的煎堆被称为 “碌堆”,是宫廷中的食品。清朝时,九江人邹便南对煎堆制作工艺进行了大胆改革,将圆球状改为扁圆状,同时改良配方工艺,加入爆谷、花生等制成馅料,使煎堆更加香酥可口,改良后的 “九江酥皮大煎堆” 深受欢迎,并在民间广泛普及制作 。20 世纪 30 年代初期,九江煎堆已出口至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和美洲各地,与九江双蒸、鱼花一道被誉为 “九江三件宝” 。1986 年,九江煎堆被编入《中国名土特产辞典》,从此声名远扬 。

九江煎堆的制作过程繁复精细,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制作者的匠心。其主要原料包括糯米粉、冰片糖、花生仁、炮谷、白芝麻、桔饼等 。制作时,首先将糯米粉加入清水揉成粉团,再放入冰片糖水中煮熟,制成薄皮;接着把爆谷、炒熟的花生仁、桔饼、冰片糖等混合制成馅料;然后用糯米粉皮包好馅料,边沿捏紧,再粘上白芝麻;最后将花生油烧至六成热,放入半成品炸至金黄色。这其中,糖浆的浓稠控制是关键环节,需要制作者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精准把握火候和时间,才能熬出恰到好处的糖浆 。

九江煎堆的外观独特,呈扁圆形状,与全国各地沿用的圆煎堆截然不同,是全国唯一一种扁的煎堆 。它色泽金黄,仿佛被阳光镀上了一层金边,散发着诱人的光泽 。当你轻轻咬下一口,首先听到的是 “咔嚓” 一声清脆的声响,那是薄皮在牙齿的触碰下瞬间裂开的声音,紧接着,甘香松脆的口感在口腔中蔓延开来 。馅料中的花生仁香脆浓郁,炮谷蓬松香甜,它们被甜蜜的糖浆紧紧黏连在一起,每一口都充满了丰富的层次感,再加上淡淡的芝麻香,味道香甜可口,却又油而不腻,令人回味无穷 。

在佛山,九江煎堆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年节时不可或缺的象征。“煎堆碌碌,金银满屋”,这句俗语生动地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每逢过年过节,尤其是春节前夕,佛山的大街小巷弥漫着煎堆的香气,家家户户都会起油锅炸煎堆 。刚出锅的煎堆热气腾腾,金黄的外皮闪烁着诱人的光泽,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这香脆可口的美食,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内,浓浓的年味也在这一刻被烘托得淋漓尽致 。九江煎堆还常被作为探亲访友的手信,承载着人们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传递着温暖与关怀 。无论是在热闹的集市上,还是在温馨的家庭聚会中,九江煎堆都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人们心中年节味道的代表,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传承着佛山的饮食文化和民俗风情 。

炸牛奶:香脆与柔滑的完美邂逅

炸牛奶,这道极具创意的岭南知名甜点,宛如一场味蕾的奇妙冒险,将香脆与柔滑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口感完美融合,为食客带来无与伦比的味觉享受,成为了佛山美食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炸牛奶的制作工艺精妙绝伦,宛如一场指尖上的艺术表演 。首先,要精心挑选优质的鲜奶,这是炸牛奶美味的基石,其浓郁的奶香是这道甜点的灵魂所在 。接着,在鲜奶中加入适量的糖和淀粉,进行充分搅拌,让每一份原料都均匀融合 。随后,将混合好的液体倒入锅中,小火慢煮,期间需要不断搅拌,以防糊底。随着温度的升高,液体逐渐变得浓稠,如同丝滑的绸缎,这时便可以关火 。把浓稠的奶液倒入模具中,冷却定型,制成奶糕 。这奶糕是炸牛奶的雏形,凝聚着前期制作的心血 。最后,将奶糕切成均匀的块状,依次裹上淀粉、蛋液和面包糠,放入热油锅中炸至外皮金黄酥脆 。这一系列步骤,每一步都需要制作者全神贯注,精准把握,才能成就炸牛奶的完美口感 。

当一盘炸牛奶端上桌,那金黄酥脆的外皮,宛如阳光洒在沙滩上,散发着诱人的光泽,瞬间就能抓住人们的目光 。轻轻咬上一口,“咔嚓” 一声,外皮在牙齿的触碰下瞬间裂开,那清脆的声响仿佛是一场欢快的乐章,奏响在耳边 。紧接着,柔滑的鲜奶在口中流淌开来,奶香四溢,如同春日里温暖的微风,轻抚着味蕾 。这种外层香脆、内里柔滑的丰富口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却又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给人带来一种奇妙的味觉体验 。每一口炸牛奶,都是对味蕾的极致挑逗,让人陶醉其中,欲罢不能 。无论是作为下午茶的精致点心,还是在餐厅用餐时的甜蜜收尾,炸牛奶都能以其独特的魅力,为食客的生活增添一抹甜蜜的色彩 。

虾饺:早茶桌上的鲜美明珠

虾饺,作为粤菜的招牌点心和早茶的必点菜之一,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佛山的美食文化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它起源于广州,距今已有百年历史,是粤式茶点的杰出代表,也是佛山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虾饺的制作工艺堪称精妙绝伦,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制作者的匠心独运 。其外皮选用澄面制成,薄如蝉翼,这是虾饺的一大特色 。澄面是经过特殊加工的小麦淀粉,用它制作的饺子皮,不仅色泽洁白,而且具有晶莹剔透的质感,仿佛能透过它看到世间的美好 。制作澄面皮时,需用沸水冲烫澄面,快速搅拌均匀,让澄面充分吸收水分,形成半透明的面团 。接着,加入适量的猪油,猪油的加入不仅能增加面团的油润度,使其更加柔软光滑,还能赋予虾饺独特的香气 。将面团揉至光滑细腻后,醒面一段时间,让面团更加劲道 。

虾饺的内馅同样讲究,以新鲜的虾肉为主料,搭配少许五花肉碎和笋丁 。新鲜的虾肉是虾饺鲜美的灵魂所在,它们必须是活虾现剥,以确保虾肉的鲜嫩和弹性 。剥好的虾肉用盐和料酒腌制片刻,既能去腥,又能让虾肉更加入味 。五花肉碎的加入,为虾饺增添了丰富的油脂香气,使其口感更加醇厚 。而笋丁则为虾饺带来了清爽的口感和独特的清香,与虾肉和五花肉碎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将腌制好的虾肉、五花肉碎和笋丁混合在一起,加入适量的盐、糖、胡椒粉、香油等调味料,顺着一个方向搅拌均匀,直至馅料上劲 。这样制作出来的馅料,口感鲜美爽滑,富有层次感 。

一只完美的虾饺,不仅在制作工艺上精益求精,在外观和口感上也有着严格的标准 。从外观上看,虾饺呈半月形,饱满圆润,宛如一轮弯弯的明月 。它的表皮薄而有韧性,半透明的质地中隐约透出粉嫩的虾肉和翠绿的笋丁,仿佛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 。虾饺的褶皱均匀细腻,一般为十二褶,这是考验点心师傅手艺的重要标准之一 。每一道褶皱都蕴含着师傅的心血和对美食的执着追求,它们紧密相连,仿佛是岁月的痕迹,见证着虾饺的历史与传承 。

当你轻轻咬下一口虾饺,首先感受到的是那薄如蝉翼的外皮,它柔软而有韧性,仿佛在舌尖上轻轻舞动 。紧接着,鲜美的虾肉在口中绽放,Q 弹爽滑的口感让人陶醉其中 。虾肉的鲜甜与五花肉碎的醇厚、笋丁的清爽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味,让人回味无穷 。虾饺的汤汁也十分鲜美,在咬开的瞬间,汤汁会从齿缝间溢出,为整个口感增添了一份浓郁的鲜香 。这种丰富的口感层次,让人仿佛置身于美食的天堂,尽情享受着虾饺带来的美妙滋味 。

在佛山,无论是高档酒楼还是街边小吃摊,都能找到虾饺的身影 。它不仅是人们早餐、午餐或下午茶的绝佳选择,更是在喜庆的场合或重要的节日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广东的饮食文化中,虾一直被视为珍贵的食材,而且人们普遍认为虾有着辟邪的作用 。虾饺以虾为主要食材,而虾在广东方言中谐音 “哈”,与 “禧” 同音,寓意着 “笑哈哈”,也就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 。因此,在婚庆宴席、家庭聚会和新春佳节等场合,虾饺常常被端上餐桌,人们相信通过食用虾饺,能够带来好运和幸福,象征着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

肠粉:米香四溢的多样美味

肠粉,作为粤式经典美食,在佛山的大街小巷中随处可见,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它起源于唐朝时的泷州(今广东罗定市),最初的雏形是油味糍片,经过不断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肠粉 。相传,乾隆皇帝游江南时,受大臣纪晓岚的蛊惑,专门前往粤西品尝肠粉 。当他品尝到这种 “够爽、够嫩、够滑” 的美食时,赞不绝口,并因其外形有点像猪肠子,便赐名 “肠粉”,从此,肠粉的名字正式流传开来 。

传统的肠粉制作,米浆是关键 。选用优质的大米,经过 6 小时的浸泡,让大米充分吸收水分,变得饱满柔软 。然后连水一起倒入石磨中,随着石磨的缓缓转动,米浆缓缓流入桶内 。石磨磨制的米浆,细腻爽滑,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大米的营养和天然米香 。与机器磨制的米浆相比,石磨米浆的温度较低,不会破坏大米中的营养成分和香味,这也是石磨肠粉口感更好的原因之一 。如今,虽然市面上也有一些使用肠粉专用粉调配米浆的做法,但对于追求正宗味道的佛山人来说,石磨米浆的肠粉才是心中的首选 。

肠粉的种类丰富多样,口味也因地域和个人喜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常见的馅料有猪肉、牛肉、虾仁、鸡蛋、玉米、鱼肉片、青菜等,无论是喜欢肉食的鲜美,还是钟情于素食的清爽,都能在肠粉中找到满足 。其中,布拉肠粉以品尝馅料为主,其肠粉浆主要使用粘米粉,再添加澄面、粟粉和生粉混合制成,口感较为厚实;抽屉式肠粉则以品尝肠粉的粉质和酱汁调料为主,由纯米浆制成,粉皮更加薄透,口感爽滑 。在佛山,人们最爱的搭配之一是叉烧肉蛋肠,鲜嫩多汁的叉烧肉与金黄的鸡蛋相互映衬,包裹在薄如蝉翼的粉皮中,再淋上特制的酱汁,每一口都充满了丰富的层次和浓郁的味道 。猪肝瘦肉肠也是经典之选,猪肝的嫩滑与瘦肉的嚼劲相结合,营养丰富,味道鲜美 。双蛋肠则满足了蛋类爱好者的需求,双重蛋香,让人回味无穷 。玉米鸡蛋肠将清甜的玉米与鸡蛋搭配,口感清新,充满了自然的气息 。

品尝肠粉时,那薄如纸片的粉皮,入口即化,仿佛是云朵在舌尖上轻轻舞动 。粉皮的滑嫩与馅料的鲜美相互交融,每一口都能感受到米香与馅料的完美结合 。再配上精心调制的酱汁,或咸香浓郁,或甜中带鲜,为肠粉增添了更多的风味 。一口肠粉,一口酱汁,让人陶醉在这简单而又美味的食物中 。无论是作为早餐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还是作为夜宵慰藉疲惫的身心,肠粉都是佛山人心中的绝佳选择 。

干炒牛河:火候与美味的艺术

干炒牛河,这道经典的粤式风味美食,在佛山的大街小巷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深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 。它起源于广州沙河镇,河粉又称沙河粉,便是其名字的由来 。关于干炒牛河的诞生,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1938 年,广州因日寇侵华变得百业凋零,商人许彬结束酒楼生意,经营 “粥粉面” 档 。当时炒粉常用 “湿炒” 打芡,有天生粉用完,许彬无法去日伪区购买,恰逢汉奸要吃炒粉并以手枪威胁 。无奈之下,许彬烧红铁镬,加芽菜炒河粉,再放上拉嫩油至熟的牛肉,没想到汉奸大快朵颐,此后每晚都来 。许彬见这种炒法被接受,便在工艺上下功夫,“干炒牛河” 就此诞生,还搭配上桂林辣椒酱,使得他的排档一时门庭若市 。抗日战争结束后,洞天酒家率先将这种方法引入筵席单尾,这道廉价的街头小吃从此登上了 “大雅之堂” 。

干炒牛河的制作对食材的选择极为讲究 。河粉作为这道菜的灵魂,必须选用优质的产品 。优质河粉以大米为原料,经过浸泡、磨浆、蒸煮、晾晒等多道工序制成,色泽洁白,口感爽滑且筋道有弹性 。牛肉则要求肉质鲜嫩、纹理清晰,通常选用牛里脊或牛霖等部位,切成均匀的薄片,以便在炒制时能够快速熟透,保持鲜嫩多汁的口感 。此外,还需要准备新鲜的绿豆芽、韭黄等配菜,绿豆芽爽脆可口,韭黄香气独特,它们为干炒牛河增添了丰富的口感和色彩 。

在烹饪过程中,干炒牛河对火候和翻炒技巧的要求堪称严苛,这也是考验广东厨师炒菜技术的一大测试 。首先,锅要烧热,油要充足 。油热后,放入葱姜蒜爆香,再迅速放入牛肉片,用大火快速翻炒,使牛肉片在短时间内均匀受热,表面微微焦黄,散发出浓郁的肉香 。接着,将事先准备好的河粉放入锅中,与牛肉一起翻炒 。此时,火候的掌握尤为关键 。火太大,河粉容易炒焦;火太小,河粉则容易粘连成团 。只有火候适中,才能炒出松散、爽滑、有弹性的河粉 。在炒制的过程中,还要适时地加入酱油、盐、糖等调味料,以及少量的蚝油、胡椒粉等提味 。这些调味料不仅为干炒牛河增添了丰富的口感,更使得整道菜色泽诱人、香气扑鼻 。当锅中的河粉与牛肉完全融合,每一根河粉都裹上了浓郁的酱汁,牛肉片均匀地分布在河粉之间,一道色香味俱佳的干炒牛河便大功告成 。

一盘出色的干炒牛河,具有独特的外观和口感 。从外观上看,它色泽金黄,油润亮泽,仿佛被阳光镀上了一层金边,散发着诱人的光泽 。河粉根根分明,没有粘连的现象,牛肉片分布均匀,与河粉相互映衬 。配菜绿豆芽和韭黄新鲜翠绿,为整道菜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品尝时,首先会被其浓郁的香气所吸引,那是牛肉的醇厚与河粉的清香、配菜的鲜香交织而成的独特香味,令人食欲大增 。夹起一筷子河粉,入口爽滑筋道,口感软硬适中,既有河粉本身的米香,又有酱汁的浓郁味道 。牛肉滑嫩焦香,鲜嫩多汁,每一口都充满了浓郁的肉香 。绿豆芽爽脆可口,为整道菜增添了一份清爽的口感,而韭黄则带来了独特的香气,使得干炒牛河的味道更加丰富多样 。那一丝丝的胡椒粉味,在舌尖上留下了一丝微辣的刺激感,为整道菜增添了别样的风味,让人回味无穷 。

在佛山,干炒牛河不仅是一道美味的佳肴,更是当地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高档餐厅还是路边小摊,都能品尝到这道经典美食 。它既可以作为正餐的主食,也可以作为夜宵的选择 。在忙碌的一天结束后,来一盘热气腾腾的干炒牛河,搭配上一杯清爽的饮料,既能满足味蕾的需求,又能驱散一天的疲惫 。干炒牛河承载着佛山人的生活记忆和情感,它见证了佛山的历史变迁,也成为了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 。无论是家庭聚餐、朋友聚会还是商务宴请,干炒牛河都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之一 。

鱼饼:弹牙鲜香的街头美味

鱼饼,作为佛山十分传统的名小吃之一,宛如一颗闪耀在美食星空中的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它以其酥脆可口、细嚼弹牙的口感,成为了佛山人餐桌上的常客,也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品尝 。

鱼饼的制作过程精细复杂,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制作者的匠心 。首先,要挑选鲜活的鲮鱼,这种鱼肉质细腻香甜,刺小而软,是制作鱼饼的绝佳选择 。将鲮鱼去鳞、内脏和骨头,片出鱼肉 。如果有比较明显的鱼刺,需要小心拔掉 。接着,将鱼肉切成小块,再切碎,最后用刀背剁茸 。这一步至关重要,用刀背剁鱼肉,可以避免鱼肉过碎没有口感,从而保证鱼饼的独特质地 。

剁好的鱼肉中,加入适量的盐、糖、料酒、芝麻油等调味料,搅拌均匀 。再加入木薯淀粉,用手往一个方向打圈,同时伴随摔打,持续半个小时左右,让鱼肉上劲 。这一过程是塑造鱼饼口感的灵魂,通过不断地搅拌和摔打,鱼肉的肌肉纤维被充分激活,从而使鱼饼更加 Q 弹有嚼劲 。为了让鱼饼的味道更加丰富,还可以加入白芝麻、玉米粒等食材 。白芝麻的香气和玉米粒的清甜,为鱼饼增添了别样的风味 。

将搅拌好的鱼肉馅,用手揉匀,拽住一团鱼肉,然后从虎口中挤出鱼丸,用沾水的勺子取下鱼丸 。冷锅下适量油,摆入鱼丸开中火加热 。一边煎炸,一边将鱼丸压扁成鱼饼 。在煎炸的过程中,要注意适时翻面,直到两面都炸至金黄,并微微鼓涨,此时,美味的鱼饼就可以出锅了 。

刚出锅的鱼饼,色泽金黄,宛如被阳光镀上了一层金边,散发着诱人的光泽 。轻轻咬上一口,首先感受到的是那酥脆的外皮,“咔嚓” 一声,仿佛是一场欢快的乐章,奏响在耳边 。紧接着,鲜嫩多汁的鱼肉在口中绽放,口感鲜美无比 。鱼肉的鲜嫩与外皮的酥脆相互映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却又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给人带来一种奇妙的味觉体验 。细细咀嚼,还能感受到鱼肉的弹牙,每一口都充满了浓郁的鱼香,让人回味无穷 。

在佛山的大街小巷,随处都能找到鱼饼的身影 。它既可以作为小吃,在逛街时随手买上一份,边走边吃,享受那酥脆与鲜嫩交织的美味;也可以作为下酒下饭的佳肴,搭配上一杯美酒或一碗米饭,让人食欲大增 。无论是在热闹的集市上,还是在温馨的家庭聚会中,鱼饼都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人们心中难以忘怀的美食 。

平洲福肉饼:童年记忆的甜蜜棋子

平洲福肉饼,这道隐匿于佛山美食长河中的特色小吃,宛如一颗被岁月尘封的明珠,虽不像其他名小吃那般声名远扬,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许多佛山人童年记忆中一抹难以忘怀的甜蜜。它的历史悠久,甚至早于盲公饼,一直以来,都是以家庭和小作坊式的制作方式传承着,与中山的杏仁饼有着几分相似 。

平洲福肉饼的外形十分独特,它形似棋子,却又比棋子稍大一些 。表面扑上薄薄一层干粉,就像给它穿上了一件轻盈的纱衣,这不仅是为了避免饼与饼之间互相粘连,更增添了几分古朴的韵味 。轻轻拿起一个福肉饼,捏在手里,那种软绵绵的触感,仿佛在诉说着它的温柔 。放入口中,首先感受到的是甜而不腻的滋味,就像春日里温暖的阳光,恰到好处 。咀嚼时,柔韧而不粘牙的口感,让人陶醉其中 。与此同时,淡淡的玫瑰花香,如同清晨花园中飘散的芬芳,和着丝丝陈皮的特殊香气,交织在一起,在口腔中缓缓散开,那独特的味道,仿佛带着时光的印记,让人回味无穷 。

正宗福肉饼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 。其饼皮是用生、熟糯米粉加水反复揉搓,这个过程需要十足的耐心和技巧,直到面团出现韧性,仿佛赋予了它生命的活力 。然后将面团碾成薄块,小心翼翼地包住馅料 。这样制作出来的饼皮,口感软滑,柔韧十足 。而现在市面上一些售卖的福肉饼,用面粉经发酵做饼皮,虽然也有其独特的风味,但与正宗的福肉饼相比,口感就像是在吃大福饼,与馅料的风味格格不入,无法展现出福肉饼原本的独特魅力 。

正宗福肉饼的馅料更是别具一格 。其最大特色是使用玫瑰糖,这是一种由新鲜玫瑰花瓣与砂糖层层叠放,经过长时间酝酿而成的甜蜜精华 。采摘本地玫瑰的新鲜花瓣,阴干后,放入大木桶中,一层砂糖,一层花瓣,如是层层叠放,放毕,草席封口,压上重物,静放多日,待其自行酝酿 。酝 “熟” 的玫瑰糖,呈浅紫红色半透明的半流体,异香扑鼻 。将玫瑰糖与冰肉、果仁、糖冬瓜、碎陈皮拌和,再加入少许熟糯米粉作填充剂使馅料稠化,便于成型 。正是这独特的馅料,赋予了福肉饼那淡淡的玫瑰花香和丰富的口感层次 。冰肉的晶莹剔透、爽滑口感,果仁的香脆,糖冬瓜的清甜,陈皮的独特香气,相互融合,每一口都充满了惊喜 。

曾经,平洲福肉饼畅销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平洲圩市、车站、码头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外出打工者归来,都会将其作为手信带返,一时间,福肉饼名气四方 。然而,由于物资匮乏、用材难寻,加上纯手工制作的繁琐工序,平洲酒家等作坊逐渐倒闭,福肉饼也面临停产失传的困境 。近 20 年来,市场上几乎难觅正宗福肉饼的踪迹 。

直到如今,在一些有心人的努力下,平洲福肉饼再次 “重现江湖” 。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良,解决了难以保质和甜度太高的问题,让这道传统美食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 。当那熟悉的味道再次在舌尖上绽放,许多老街坊纷纷点赞:“就是这个味!” 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份浓浓的乡愁,一段关于童年的美好回忆 。无论是在温馨的家庭聚会中,还是在热闹的街头巷尾,平洲福肉饼都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佛山美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结语:佛山小吃的独特魅力

佛山的这十大小吃,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风味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从细腻嫩滑的双皮奶,到松软香甜的西樵大饼;从爽滑弹牙的高明濑粉,到金黄酥脆的九江煎堆;从创意十足的炸牛奶,到鲜美多汁的虾饺;从米香四溢的肠粉,到火候考究的干炒牛河;从弹牙鲜香的鱼饼,到甜蜜软糯的平洲福肉饼 。它们或是承载着儿时的回忆,或是象征着节日的喜庆,或是体现着佛山人的智慧与匠心 。

佛山的美食文化,是这座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传递着佛山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态度 。每一道小吃背后,都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它们见证了佛山的历史变迁,也成为了连接佛山人与游子之间情感的纽带 。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街头,还是在宁静的乡村小巷,这些小吃都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吸引着人们前来品尝 。

如果你还未曾品尝过这些美味,那么不妨踏上前往佛山的旅程,去探寻这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美食宝藏 。相信当你品尝到这些小吃时,一定会被它们的独特魅力所折服,也会对佛山这座城市有更深刻的认识和喜爱 。让我们一起走进佛山,品味这些美食,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