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禅城区简介

2025-01-01

禅城溯源:“禅” 与 “城” 的交织

佛山,这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城市,原名季华乡,其身世可追溯至遥远的古代。岁月悠悠,当历史的车轮行至唐贞观二年(公元 628 年),一个寻常而又注定不凡的日子里,村民们在塔坡岗上劳作时,无意间掘得铜佛三尊。此消息仿若一阵春风,迅速传遍四野,人们纷纷惊叹,认为这是祥瑞之兆,冥冥之中暗示此处乃佛家之山。于是,“佛山” 之名应运而生,人们重建佛寺,以供奉这三尊神秘而庄重的佛像,塔坡岗也自此成为佛山人心中的 “佛山初地”,那句 “未有佛山,先有塔坡” 的谚语,便在岁月中口口相传。

此后,佛山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佛事昌盛,庙宇林立,高僧大德往来其间,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声名远扬的宗教中心,人们也渐渐以 “禅” 指代这片充满佛缘的土地。明清时期,佛山更是达到了辉煌的巅峰,与汉口镇、景德镇、朱仙镇并称 “天下四大聚”,又与北京、苏州、汉口一同被誉为 “天下四大镇”,成为岭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商贸与手工业重镇,其繁荣昌盛之景,令人瞩目。

时光流转至现代,2002 年 12 月 8 日,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佛山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城区、石湾区,将原城区、石湾区和原南海市南庄镇区域合并,成立禅城区。“禅城” 之名,正是取自 “禅地” 与 “城区” 各一字,它既承载着佛山千百年的佛教文化传承,又象征着这片土地迈向现代化都市的崭新起点,古今交融,熠熠生辉。

人口变迁:禅城的活力脉搏

禅城区的人口发展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记录着岁月的沧桑巨变。回首往昔,早期的禅城,人口规模受限于自然经济与相对滞后的交通条件,增长平缓。直至近代,随着工业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尤其是陶瓷、纺织等产业蓬勃兴起,如磁石般吸引着周边劳动力纷至沓来,人口方始稳步攀升。

踏入新世纪,禅城人口更是踏上了快速增长的征程。依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 2020 年 11 月 1 日零时,禅城常住人口达 133.03 万人,较 2010 年增加 22.92 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 1.91%,人口集聚效应显著。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发力:一方面,作为佛山中心城区,其经济活力四射,基础设施完备,就业机遇俯拾皆是,如同强大的引力场,吸引大量外市人口涌入,2020 年外市流入人口多达 66.44 万人;另一方面,落户政策不断优化,积分入户、学历入户、技能入户等多元渠道大开方便之门,让众多怀揣梦想者得以扎根禅城;再者,生育政策持续添柴加薪,“单独二孩”“全面二孩” 等政策落地,为人口增长注入动力。

深入剖析人口结构,恰似打开一幅多彩的社会画卷。年龄结构层面,0 - 14 岁人口占比 14.13%,15 - 59 岁人口占比 73.47%,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 12.4%,虽少儿与老年人口比重有所上扬,但劳动年龄人口资源依旧充沛,16 - 59 岁劳动年龄人口达 96.88 万人,占总人口 72.83%,且素质显著提升,平均受教育年限升至 11.57 年,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比 28.28%,人口红利正逐步向人才红利华丽转身。性别比例方面,常住人口中男性占比 52.79%,女性占比 47.21%,性别比为 111.82,受外市流入人口性别结构影响,较 2010 年有所升高。

人口的动态变化,宛如灵动的画笔,勾勒着禅城发展的崭新蓝图。劳动力的持续注入,为产业升级注入澎湃动能,从传统制造业迈向高端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处处活跃着新生力量的身影;消费市场因人口增长而日益繁荣,从岭南天地的特色小店,到王府井紫薇港的时尚潮牌,消费热潮此起彼伏,为经济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同时,也对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着禅城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向着更宜居、宜业、宜游的方向大步迈进。

禅城揽胜:古韵新姿交相辉映

(一)祖庙博物馆:岭南文化的殿堂

踏入祖庙博物馆,仿若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它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 - 1085 年),历经风雨沧桑,如一位坚毅的老者,承载着佛山的历史记忆。元末那场无情大火,虽曾让它遭受重创,却未能磨灭其顽强的生命力,明洪武五年(1372 年)重建后,又经多次修葺扩建,方才成就今日之恢弘格局。作为佛山的标志性景点,祖庙宛如一座岭南文化的大观园,将粤剧、武术、民间艺术等诸多元素巧妙融合。

漫步其中,黄飞鸿纪念馆与叶问堂静静伫立,似在诉说着两位武术大师的传奇人生。馆内陈列着丰富详实的资料、栩栩如生的雕像以及珍贵的影像片段,让人得以近距离感受黄飞鸿 “佛山无影脚” 的凌厉刚猛、叶问咏春拳的刚柔并济,还有他们匡扶正义、扬我国威的英雄气魄。那规模宏大的 “万福台”,作为岭南地区现存最古老、最华丽的戏台之一,见证了无数粤剧的精彩演绎。往昔,名角们在此登台献艺,唱腔婉转、身段婀娜,台下观众如痴如醉,掌声雷动;如今,虽时过境迁,却依旧好戏连台,每逢节庆,依旧能欣赏到经典粤剧片段,余音绕梁,让人沉浸在粤剧独特的艺术魅力之中。

祖庙的建筑更是巧夺天工,是岭南传统建筑技艺的集大成者。抬头仰望,那 “三雕二塑”(砖雕、木雕、石雕、陶塑、灰塑)令人惊叹不已。屋檐之上,全国最长的陶塑瓦脊 “花脊之王” 宛如一条绚丽的巨龙蜿蜒伸展,其塑造的人物、花卉、鸟兽等形象,细腻逼真、色彩斑斓,历经百年风雨依然熠熠生辉,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匠人们的心血与智慧,彰显着岭南文化的独特韵味。

(二)岭南天地:新旧交融的文艺社区

毗邻祖庙的岭南天地,宛如一位从历史深处走来,又身着时尚新衣的佳人,散发着独特魅力。这片区域保留了大片清末民初的岭南民居风格建筑,镬耳墙高高耸立,似在诉说往昔的辉煌;青砖屋古朴典雅,承载着岁月的痕迹;石板路蜿蜒曲折,串联起往昔的回忆;雕花屋檐精致细腻,尽显工匠的巧思;骑楼错落有致,为行人遮阳挡雨。它们是岭南历史的见证者,默默伫立,向世人展示着这片土地曾经的繁华。

如今,岭南天地在保留古韵的同时,巧妙融入现代元素,焕发出全新活力。漫步其间,一家家由古迹活化而来的餐厅、咖啡店、文创空间和时尚潮店琳琅满目。在 “角落啡楼”,原址是百年品牌保济丸的制造地 “李众胜堂” 祖铺,市级保护文物单位的光环为其增添了厚重底蕴。店内沿用中药铺旧装潢,百子柜与执药柜摇身一变,成为别具一格的咖啡豆展示柜,古韵与现代咖啡香完美交融,吸引无数游客慕名打卡。太艮堡毋米粥,这家被 CCTV9《寻味顺德》纪录片推荐的餐厅,更是不可错过。以米粥为底,搭配沙虾、海蚬等新鲜海鲜,还有各类肉片,涮煮后食材的鲜甜融入香滑的粥米汤,一口下去,鲜味在舌尖绽放,暖意在心头流淌。

白日里,阳光洒在老屋与古树上,光影斑驳,游客穿梭其中,悠然自得;夜晚华灯初上,霓虹灯闪烁,岭南天地瞬间化身为时尚秀场,酒吧里传出悠扬的音乐,餐厅中飘出诱人的香气,让人沉醉在这新旧交织的独特氛围里,流连忘返。

(三)南风古灶:陶艺文化的活化石

南风古灶,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宛如一颗隐匿在禅城的陶艺明珠,散发着古老而迷人的光芒。踏入其中,仿若踏入了一座活着的陶艺博物馆,传统陶艺制作的每一道工序,从拉坯、利坯到上釉、烧制,都在这里一一呈现。游客们可以亲身体验陶艺制作的乐趣,在陶泥的旋转与指尖的触碰间,感受泥土的温润与可塑性,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作品,将瞬间的灵感化作永恒的纪念。

这里,更是了解瓷器文化的绝佳窗口。沿着古老的龙窑前行,那斑驳的窑壁仿佛在低语着往昔的故事。明清时期,南风古灶烧制的瓷器就已声名远扬,远销海外,成为中国瓷器走向世界的重要见证。如今,景区内还珍藏着诸多珍贵的陶瓷文物,它们造型精美、工艺精湛,每一件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让人在欣赏之余,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领略岭南特色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紫南文化旅游区:乡村旅游新地标

紫南文化旅游区,犹如禅城乡村大地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熠熠生辉。这里,河网交织,水韵悠悠,是典型的岭南水乡风貌,宛如一幅诗意的水墨画徐徐展开。季华西路、禅港西路穿境而过,便捷的交通将城市的喧嚣与乡村的宁静紧密相连,让游客轻松抵达这片世外桃源。

旅游区内景点星罗棋布,仁善三馆以其丰富的展览与互动体验,展现着紫南的人文底蕴与善良民风;“紫南船说” 水上游项目,游客乘船而行,沿途欣赏水乡两岸的旖旎风光,古桥、绿树、人家,构成了一幅流动的田园诗画。吴信坤艺术馆内,精美的雕塑作品陈列其中,艺术气息扑面而来;紫南文创街区则汇聚了各类创意好物,让人爱不释手;洛神云筑民宿别具风情,为游客提供了温馨惬意的休憩之所;还有紫南码头、贤德公园、彩虹园、喜善园、福园、仁园等,每一处景点都独具魅力,让人流连忘返。

游玩之余,美食自然不可或缺。寻味荟美食集市热闹非凡,大龙舟的装饰引人注目,浓郁的岭南文化氛围令人陶醉。这里汇聚了琳琅满目的地道美食,脆皮玻璃乳鸽皮脆肉嫩,咬上一口,汁水四溢,满口留香;铜盘焗花甲分量十足,花甲肉鲜甜肥美,搭配的姜葱蒜头更是下饭佳品;吊烧脆皮鸡外酥里嫩,香气扑鼻,让人欲罢不能;干逼排骨腌制入味,焦香四溢,嚼劲十足。从街头小吃到海鲜大餐,从传统粤菜到创意美食,应有尽有,满足游客的味蕾。

舌尖禅城:味蕾上的美食之旅

(一)佛山柱侯鸡:传统名菜的醇厚滋味

佛山柱侯鸡,作为粤菜中的经典之作,承载着百年的历史与文化底蕴。这道菜选用当地优质的三黄鸡或清远鸡,其肉质鲜嫩多汁、皮滑骨软,为菜品的绝佳口感奠定了基础。独特的柱侯酱,更是这道菜的灵魂所在。它以黄豆、面粉为原料,经发酵、晒干后,加入蒜蓉、生抽、白糖、八角等多种香料精心熬制而成,豉香浓郁、味道醇厚。

烹饪时,先将鸡肉洗净,用柱侯酱涂抹均匀,腌制入味。随后,放入砂锅,以慢火焖煮,让酱料的醇厚滋味充分渗透到鸡肉的每一丝纤维中。出锅后的柱侯鸡,色泽红亮诱人,鸡肉鲜嫩爽滑,一咬之下,汁水四溢,豉香与鸡肉的鲜香完美融合,令人回味无穷。无论是家庭聚餐还是宴请宾客,柱侯鸡都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佳肴,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传递着佛山人对美食的执着与热爱。

(二)佛山盲公饼:传承百年的香甜酥脆

佛山盲公饼,这一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传统名点,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佛山美食的星空中闪耀。相传它由清朝嘉庆年间一位失明的算命师何声潮所创制,最初是为了安抚前来问卜的孩童,以糯米、花生、芝麻、猪肉、食糖等原料制成,口感酥脆、味道香甜。

制作盲公饼,需先将糯米炒熟磨粉,花生、芝麻碾碎,猪肉则切成小粒,用白糖腌制多日,使其肉质紧实、甘美可口。接着,把这些原料与糖粉、生油混合,揉成面团,再分成小块,压制成饼状。最后,放入烤炉,以慢火烘烤至金黄酥脆。出炉的盲公饼,外形小巧玲珑,色泽金黄,咬上一口,酥香满溢,甜而不腻,伴随着浓郁的芝麻、花生香气,瞬间勾起人们儿时的美好回忆。如今,盲公饼已成为佛山的标志性特产,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品尝到这份来自佛山的甜蜜与温暖。

(三)佛山禅城炸牛奶:甜品中的别样酥脆

炸牛奶,作为佛山禅城的特色甜品,展现了当地人对美食的独特创新。它以新鲜的水牛奶为主要原料,加入适量的淀粉、白糖和蛋清,小火慢煮并不断搅拌,直至浓稠如糊状。随后,将奶糊倒入模具,冷却凝固后切成小块,裹上面包糠或脆浆,放入热油锅中炸至金黄。

刚出锅的炸牛奶,色泽金黄诱人,外皮酥脆,犹如一层轻薄的铠甲;内馅则是奶香浓郁、入口即化,如丝般柔滑。一口咬下去,先是清脆的声响,接着是绵密的奶香在舌尖散开,甜而不腻,冷热交织,给味蕾带来奇妙的享受。无论是作为茶余饭后的点心,还是街头巷尾的小吃,炸牛奶都备受人们喜爱,成为佛山美食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品尝。

禅城印象:历史与现代的共鸣

禅城,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底蕴的岭南名城,名字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佛教文化渊源。从 “未有佛山,先有塔坡” 的古老传说,到唐贞观年间 “佛山” 之名的正式确立,再到如今 “禅城” 的应运而生,每一个阶段都见证了它的成长与蜕变。祖庙博物馆如同一部活着的历史书,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岭南天地宛如新旧交融的梦幻之境,演绎着传统与时尚的和谐共舞;南风古灶仿若陶艺文化的神圣殿堂,传承着古老技艺的薪火;紫南文化旅游区恰似乡村振兴的璀璨明珠,散发着新时代的魅力光芒。

美食,更是禅城一张亮丽的名片。佛山柱侯鸡、佛山盲公饼、佛山禅城炸牛奶等传统佳肴,以其独特的风味征服了无数食客的味蕾,成为人们舌尖上难以忘怀的记忆。而禅城的人口,在时代的浪潮中蓬勃发展,多元的结构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推动着它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奋勇前行。

展望未来,禅城将继续秉持着开放包容的姿态,深挖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向纵深发展,打造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高端人才与优质企业扎根,助力产业升级腾飞;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新兴产业集群,为经济增长注入澎湃新动能;同时,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让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节节攀升。相信在岁月的长河中,禅城必将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续写辉煌灿烂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