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近代名人

2024-12-30

引言

佛山,这座位于广东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有 “陶艺之乡”“武术之乡”“粤剧之乡” 的美誉,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发源地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数千年前,自古以来便是商业繁荣、人文荟萃之地。佛山,简称 “禅”,它宛如一颗镶嵌在珠三角地区的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佛山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中国近代史上更是涌现出诸多熠熠生辉的名人,他们宛如璀璨星辰,在不同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为佛山乃至中国的发展立下不朽功勋。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佛山近代名人的传奇人生。

科技之光:邹伯奇

在佛山南海的历史长河中,邹伯奇(1819—1869)宛如一颗璀璨的科技明星,照亮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前行道路。字一鹗,又字特夫、征君,这位出身书香世家的奇才,自幼便展现出对数理知识的浓厚兴趣与超凡天赋。

17 岁时,邹伯奇因读《梦溪笔谈》对透镜成像产生好奇,进而深入钻研光学,最终写成晚清几何光学重要专著《格术补》,用数学方法阐述了平面镜、透镜、透镜组等成像规律,还解释了眼镜、望远镜、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为中国光学理论发展奠定基石。

1844 年,年仅 26 岁的邹伯奇在从未见过照相机实物的情况下,凭借深厚的光学知识与卓越的动手能力,成功发明中国第一台照相机,仅比公认最早的达盖尔银版照相术问世晚五年,其《摄影之器记》一文更是世界最早的摄影文献之一,详细记录了摄影器制作方法、步骤、成果及用其绘制地图的技巧,还留下独特的湿片照相法药液配方,采用诸多本地产原料,挑战当时高难度肖像摄影,被誉为 “中国照相机之父”。

在天文领域,邹伯奇制造浑球仪、七政仪等仪器,直观演示太阳系天体运行,有力支持哥白尼 “日心地动说”,打破传统 “天动地静说” 禁锢,所著《春秋经传日月考》等十多篇论文具极高学术价值,以天文学理论考证古籍中天文现象论述正误,为近代天文学发展开辟道路。

作为严谨的绘图专家,邹伯奇多次参与官方绘图,设计工具、实地考察,主持绘制《皇舆全图》《新制地球正背两面全图》等,总结多种作图视法,提出科学作图法则,指导绘制的地图获高度赞誉,绘制《广东沿海地图》时提出 “椭圆画法”,使绘图更精准。

邹伯奇一生著作颇丰,却大多未完成稿,逝世后,学者陈澧整理其遗稿,出版《邹征君遗书》,为后世留下宝贵资料。他学贯中西、勇于创新、淡泊名利,虽身处晚清内忧外患之际,却凭借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在光学、天文、测绘、数学等多领域取得开创性成就,堪称中国近代科学先驱,其精神激励着后世佛山人乃至全体国人勇攀科技高峰。

实业兴邦:陈启沅

在佛山南海西樵镇简村,陈启沅(1834—1903)的名字如雷贯耳,他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先驱,为中国纺织业的崛起立下不朽功勋。

陈启沅生于清朝道光年间,成长于内忧外患的时代,早年目睹家乡 “民无所归” 惨状,科举之路不顺,十六七岁两次 “童子试” 未中后,遵父遗愿随兄以耕塘、种桑、饲蚕为业,这使他对农业、生产有深刻认识。

1854 年,陈启沅与兄陈启枢远赴安南(今越南)经商,经十余年打拼,成为西贡堤岸华侨 “巨富”。期间,他看到法国机器缫丝厂产品精良,对比家乡手工缫丝的粗劣,决心引进新技术。但国外厂商拒绝售设备,他毫不退缩,借朋友关系深入法国缫丝厂,用手和身体丈量,自学多门专业知识,耗时六七年设计出缫丝机图纸。

1872 年,陈启沅毅然卖掉安南产业,回乡创办继昌隆缫丝厂,这是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他利用家乡人脉,将厂址选在简村,便于原料采集与劳动力招募。兄长陈启枢汇款支持,他招收男女工数十人,亲授 “仿西人缫丝之法”。

继昌隆工厂设施完备,除旧轮船发动机作动力,其余机器均自主设计、广州定制。其生产的生丝,粗细均匀、光滑洁净、色泽美艳、弹力强,市价比土丝高三分之一,畅销欧美,尤其在美国备受欢迎。工厂建立先进管理制度,设司理、司账、“行江” 等岗位,女工计件取酬,福利优厚。

陈启沅的创举掀起纺织业工业革命,珠三角丝厂纷纷效仿,至 1881 年已有 10 厂、丝机 2000 多架。但新生事物遭旧势力阻挠,被指 “有伤风化”,1881 年裕厚缫丝厂被捣毁,陈启沅将厂迁澳门,改名 “和昌”“复和隆”。数年后,他返回家乡,重开继昌隆,改名 “世昌纶”。

陈启沅不仅是企业家,还是热心公益的慈善家,他施米赠药、办学修路、兴修水利,对同行技术指导毫无保留,晚年著有《广东蚕桑谱》,总结养蚕缫丝经验。

陈启沅凭借远见卓识、坚韧毅力与创新精神,开创中国近代机器缫丝业先河,推动产业进步,其 “实业救国” 理念与进取精神,成为佛山宝贵文化基因,激励后人奋进。如今,陈启沅纪念馆静静矗立在简村,见证那段辉煌历史,供后人缅怀、汲取力量。

武术传奇:黄飞鸿

在佛山南海西樵岭西禄舟村,黄飞鸿(1856—1925)的名字家喻户晓,他宛如一颗璀璨星辰,闪耀在岭南武术的浩瀚天空,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武术家、中医外科名医、舞狮名家。

黄飞鸿出生于武学世家,父亲黄麒英是晚清 “广东十虎” 之一、少林洪拳第四代传人。虽武艺高强,却因家境贫寒,靠卖艺卖药维持生计。黄飞鸿自幼对武术兴趣浓厚,3 岁起便跟随父亲习武,展现出极高天赋,父亲传授的虎拳、鹤拳,他学得有模有样。

6 岁时,黄飞鸿被父亲送进私塾,望其考取功名,摆脱贫困。但他志不在此,对书本知识兴致缺缺,一心痴迷武术,常逃课偷看父亲街头卖艺,偷偷练习。12 岁时,黄麒英无奈带着黄飞鸿正式卖艺,凭借出色功夫与伶俐口才,父子俩的生意愈发红火。

一次,黄飞鸿与父亲在佛山卖艺时,用药丸救助了被林福成飞铊误伤的后生。林福成是 “广东十虎” 之首铁桥三的大弟子,为表感激,近两年里向黄飞鸿传授铁线拳、飞铊等绝技,为他的武术成长注入强大动力,黄飞鸿也成为铁桥三第二代传人。

16 岁时,黄飞鸿告别卖艺生涯,前往广州,在第七甫水脚开设武馆 “务本山房”,公开授徒,传授武术、舞狮技艺,同时售卖跌打药。他的武艺精湛,声名远扬,不久后被广州三栏行聘为武术教练,后又担任广州水师武术教练、军中技击教练等职。

1886 年,父亲黄麒英离世,黄飞鸿在广州仁安里开设跌打医馆 “宝芝林”。他医术精湛,尤其擅长医治跌打损伤,研制出大力丸、通脉丹等特效跌打药。他心怀大爱,看到底层劳动者常受碰撞扭伤,便公开跌打药酒泡浸验方,张贴于宝芝林门口,让众人抄录回家自制,惠及无数百姓。

黄飞鸿的舞狮技艺更是一绝,以狮子出洞、狮子上楼台等表演著称,飞砣采青更是其拿手好戏,在当时广东地区声名远播,还开创女子舞狮先河。相传他平生绝技众多,如双飞砣、子母刀、罗汉袍、无影脚、铁线拳、单双虎爪、工字伏虎拳、罗汉金钱镖、四象标龙棍和瑶家大耙等,因尤精虎形诸势,在武林中享有 “虎痴” 雅号。

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黄飞鸿应黑旗军首领刘永福邀请,担任福军技击总教练,随军奔赴台湾抗击日军。虽最终战败,但他英勇无畏,展现出高尚爱国情怀。战后,黄飞鸿回到广州,专心经营 “宝芝林”,治病救人。

1924 年,广州商团事变爆发,黄飞鸿苦心经营数十年的 “宝芝林” 不幸毁于战火,长子又失业,他遭受沉重打击,抑郁成疾,最终病逝,葬于白云山麓。

黄飞鸿一生跌宕起伏,以卓越武术造诣、高尚医德、赤诚爱国情怀,成为岭南武术界一代宗师。自 1949 年以来,以他为主题的电影、电视剧超百部,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如关德兴、刘家辉、成龙、李连杰等众多明星演绎的黄飞鸿形象深入人心。这些影视作品不仅展现他的高强武艺,更凸显其嫉恶如仇、扶危济困、爱国爱家的精神品质,让黄飞鸿成为全球华人心目中的英雄符号,激励着后人传承武术精神,弘扬中华正气。

变革先锋:康有为

在佛山南海丹灶苏村,康有为(1858—1927)的名字如雷贯耳,他宛如一把锐利的手术刀,试图剖析晚清社会的沉疴,为中国开辟一条新生之路,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戊戌变法运动的著名领袖。

康有为出身封建名门望族,自幼接受系统的儒家教育,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举人,历任钦州学正等职,他 8 岁起便在祖父身边诵读经典,打下深厚儒学、文学、史学根基,立志圣贤之学。19 岁乡试落榜后,他师从理学大师朱次琦,却不拘泥师说,敢于独立思考,后辞别老师,到西樵山读书参禅,结识翰林院编修张鼎华,眼界大开,开始接触近代新思想。

1879 年,康有为游历香港,亲身感受西方文明,认识到西方的先进,得出不可轻视西方的结论。1882 年,他乡试再失利,途经上海,在租界目睹繁华,大量购买江南制造局翻译的西书,深入研习西方科学与政治制度,思想受极大冲击,决心借鉴西方经验改变中国。

1888 年,中法战争中国战败,康有为趁赴京乡试之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危,请求维新变法,虽上书受阻未达天听,却在爱国士人中流传,他也因此遭顽固派打击。此后,他回到家乡,在广州长兴里开设万木草堂讲学,培养维新人才,梁启超、陈千秋等皆出其门下。